视频号2岁了,还是没告别「盲人摸象」
文| 阡陌 孙静
壹
没有张小龙的微信公开课,视频号是当仁不让的主角。
从会议流程来看,上午第一场主题演讲的黄金位置留给了它,下午还有一场长达2个半小时的「视频号创作者大会」。现场公布的创作者扶植计划,也明确了几个方向:泛知识、泛生活、泛资讯,体育、音乐、剧情、才艺。一句话概括,就是跟抖音差不多。
至于业界关注的日活等关键数据,视频号团队今天并没有公布。
张小龙上一次大张旗鼓地晒日活成绩单,还是在2020年的6月。「2亿,是开始。」自此,关于视频号的日活,就变成了一场只在坊间热闹的数字游戏,从4.5亿到6亿,反正,不管外界怎么传,视频号就是不官宣。
对关键数据避而不谈,多发生于两类情况之下:出于某些特殊的战略或者安全考虑;进展不如人意。比如,抖音上一次官宣自己的日活数据,也是快一年之前的事情了。
虽然没有公布发育情况,但微信对视频号的重视程度,已经再明显不过。
在张小龙2021年微信公开课演讲中,视频号占据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,接下来的一年里,在素来克制的微信生态里,视频号也活跃得如同氛围组。
它先是出现在了微信发现页,「朋友圈」下方那栏的黄金位置上,一个小红点提醒更新还不够,「谁谁谁等7个朋友赞过」,这样的长句子提醒,虽然与微信页面的简洁审美相悖,但毕竟,面积越长,越容易被看见。
随后,直播入口来了,订阅号信息流里的视频号卡片来了,搜一搜也支持了视频内容的搜索。
但这些动作带来的变化,在普通用户层的感知,似乎并不明显。当人们想在等车、吃饭、蹲马桶或者上班摸鱼的场景中,看点短视频刷时间时,抖快B 依然是更常见的选择。
直到2021年快结束时,视频号这个「富二代」才实现了一把出圈的心愿。
12月,视频号连着做了两场线上演唱会,西城男孩、五月天,对于「80」「90」用户群,这是久未重温的青春回忆。根据今天披露的数据,西城男孩演唱会线上观看人次超2700万,最高同时在线人数150万。五月天演唱会观看人次超1400万。
但很难说这是一份值得骄傲的成绩单。首先,线上音乐会的玩法已经流行一阵子了,仅2021年下半年,就有B站举办的《bilibili夏日毕业歌会》、抖音的《夏日歌会》、刘德华迷你演唱会、孙燕姿演唱会,效果都经住了流量考验。
其次,出圈带来的转化效果如何,还有待证实。粉丝向来是逐明星而动的,把他们对明星的忠诚转化为对短视频平台的忠诚,期间还隔着万水千山。
视频号内容生态的建设,显然还需要靠更多的内容创作者。这也就带出了我们要讨论的另一个话题:
盲人摸象。
贰
在2021年的微信公开课上,关于视频号的演讲主题是:被看见是一种力量。
一年之后,在系统的强推之下,视频号被更多人看见了。
但对于做视频号的人,这种看见,还不够。
抖音的算法推荐机制让人又爱又恨,虽然新手很容易摸不着头脑,但成功范例那么多,依葫芦画瓢,也是能起步的,运气好就能踩中个流量密码。过于依赖社交关系的视频号呢,如果想让被更多人看见,除了基本的内容创作能力,还有最关键的一点:
脸皮厚。
因为只有朋友的点赞,才是这条内容在浩瀚短视频里得以续命的“香火”。否则,就是自嗨,如果是真人出镜,八成还是带着尴尬的自嗨。
当然,这种情况,在视频号开拓公域流量之后,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。比如上线直播,让创作者被更多人关注到。不少专业的内容创作者,也通过视频号实现了收益。比如 @卡大人marvel、@李筱懿、@粤知一二等创作者,通过发表新热、有趣、有用、正能量的内容,在一众视频号中脱颖而出。
但信息茧房的困境,在视频号里太明显了。一百个人对视频号有一百种认知,我跟身边的人做过比对,大家的视频号信息流,长得都不一样。
这并不是千人千面的算法的胜利,相反,是视频号的失败。
抖音也会千人千面,但总有一些视频内容是出圈的,能成为我和同事、朋友、美容院技师、出租车司机甚至我妈讨论的话题,比如张同学。
但视频号内容至今没有形成这样的穿透力。不管是创作者还是用户,大家都像盲人摸象一般,凭借自己的认知建立起对这款产品的理解。在视频号表态要减少平台干预、让内容自由生长的早期,这是正常的现象,但2年后还是如此,就不正常了。
如今看来,这个起步期,显然是拉得有点长了。
尽管有人已经获利,比如红酒博主「少庄主今天醒酒」早早利用视频号实现月销十万元。但这些故事,只在小圈子里流传。它无法对更广大的用户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。
如果没有足够确定的收益,那些已经越来越不愿意在朋友圈晒照片的人,又怎么愿意发视频?
于是视频号也开始焦虑了。除了线上演唱会,张小龙去年还在说的「跟公众号创作者一样,不给视频号流量和扶持」,到今年微信公开课上,视频号首提激励计划,以流量扶持1000万原创作者,推动100万优质创作者有收入,还要探索打赏和付费直播。
在「希望什么内容能进来」的关键问题,今天的微信公开课明确给出答案:视频号欢迎真人的、更有烟火气的内容。
但抖快上也不乏烟火气,视频号在内容审美上具体有什么区别呢?很多人并没有一个清晰认知,甚至在很多人的微信中,视频号还处于一种没有存在感的状态。
缺乏关注,这对一个内容生态来说,应该是最要命的问题了。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关注、涨粉,如何激励创作者产出更多内容?如果没有更多优质内容,又如何吸引更多到关注?
从这个角度来看,出生在微信这种大户人家的重量级产品,长到2岁,还没有建立起清晰的人设认知,视频号显然谈不上成功。
叁
本质上,在对视频号的认知上,外界与微信内部存在一种错位。
内容创作者和生态服务商们期待上来就是一套「降龙十八掌」,迅疾而爆发力极强,张小龙却不紧不慢地打起了「太极拳」。
这种看似拧巴的局面,是由视频号的定位所导致的。2021年微信公开课分享中,张小龙还专门否认过视频号的「战略级」地位,说微视才是腾讯短视频战略的重点。后来,微视成了扶不起的阿斗,并入腾讯视频。
很多人忍不住操心,抖快B正用视频在抢夺用户的碎片化时间,腾讯作何防御?能够担当腾讯短视频一号位的,似乎只剩视频号了。
内容创作者也挺着急,既然图文式微、视频崛起,与其到抖音、B站从零开始,不如利用在微信生态内的耕耘和沉淀,寻找转型机会。
但视频号不一定这么想。它首先服务于微信生态,在微信生态内流转,尽管微信也是腾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在这次公开课中,视频号被定义为微信的「基础组件」。微信的关键词是「连接」,通过连接盘活流量,所以「基础组件」在产品逻辑、形态、节奏上,自然跟抖快不太一样。
「连接」也是一道紧箍咒。如果一级关键词是流量,那视频号大可花钱邀请明星入驻,或者搞个百亿补贴,刺激内容创者的满腔热忱。
但在微信生态内流转的话,视频号被寄希望自然生长,并通过社交链产出有「价值」的内容,与其他短视频平台有所区分。不过决定「什么内容能进来」本身,有一定上帝视角,习惯被算法投喂的用户会不会买账,是个未知数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,视频号属于「负重」前行,快不起来。
除了内容载体,视频号的另一个使命是成为私域运营的入口,就像张小龙去年说的,视频号可以承担一个机构很多的服务性内容,比如小程序、公众号、会员服务、优惠券等,接下来还涉及企业微信、小商店的打通。所以今年以来,大量企业开始热衷于搞视频号、做微信直播,to B端的活跃,自然是看到有利可图。
这当然也会占用视频号产品团队的大量精力。
但正如张小龙自己所说,对一个内容形态的产品而言,一定量级的用户和活跃度才意味着你走过了生死线,即流量循环已经起来了,否则,就一直要为生存去找到方法才行。
这是典型的微信式的产品论,也是留给视频号的考卷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